【明報專訊】每逢年尾年頭,大家聚首離不開的話題,就是應否離職,原因總有萬千種,全都要進入當事人的處境。只聽單方面分析,確實不能盡信其觀察或解讀,但要幫助對方保持客觀態度分析利弊,並作出明確決定,是一件極富挑戰的事情。
我收過許多同事的辭職信,有些令我舒一口氣,心中說「好行夾唔送」;有些令我心裏一沉,立即約見望能挽留,最怕是對方死口不說原因,或用其他理由隱瞞事實,變成沒有轉彎餘地。倘若那人是重要副手,我會找認識他的人幫忙「探口氣」,總不能這樣不明不白的讓人才離開!
我曾培訓過一家企業的高層,老闆的得力助手辭職,只說是壓力問題。老闆多日寢食不安,跟我提起。我以常理分析,一個飽經風浪的高管,又怎會因壓力而辭職?我猜想定有真正問題,只是他不願透露給老闆。
相關文章:辭職攻略 職場華麗轉身 打工仔要知的8個轉職法律問題
坦白說理由 勿先定論上司反應
老闆認為他倆推心置腹,對方不可能不跟他說出實情,但也認為我的推算並非無理,遂請我幫忙了解情由。我樂意之極,但強調「不包生仔」,意思是我以中立的executive coach身分,而不是老闆派來的「說客」,為當事人分析對自己職志和生命最有利的選項,故結果未必是老闆所期盼的,到時可別怪我。
與那高管坐下來,我便單刀直入,問辭職背後有什麼「隱藏問題」(underlying issues),這都是我們在領導培訓課程常用的字眼,雙方馬上便能坦率進入核心問題。他即透露了幾個心結,但沒有告訴老闆,一方面認為這樣說話太過為自己抱不平、爭權;另一方面認為說了老闆都不會聽。
反覆辯證後,我請他把我們的討論沉澱一兩天,然後自動找老闆表白離去的心迹,不要過早定論老闆的反應。倘若對話結果不如人意,才辭職也未遲。我還是重複說:「你欠這麼看重你的老闆一個坦誠的辭職理由,也要給自己一個交代。」後來喜見雙方相談甚歡,他認為沒可能的改變,老闆都一一答允,他遂歡歡喜喜地留下來。
相關文章:2022年第一季就業展望調查 | 逾半僱主料未來3個月增聘人手 11行業均錄正面就業展望指數
種了樹 留下來乘涼
雖說人各有志,但多少人是客觀理性地為了「志向」而辭職的呢?
一個高管因老闆的脾氣和作風而感到委屈,心裏盤算把手上工作完成後便要離去。我跟他這樣分析:「雖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乃屬常理,但誰說你種樹後不能繼續乘涼?辛辛苦苦打下江山,過不了一口氣而離去,實在可惜。」
為了留下來享受自己耕耘後的收成期,他鼓起勇氣告訴老闆一些心結,老闆理直氣壯不認同,雙方激辯起來。高管心想,反正都準備辭職了,還須投鼠忌器?最後還是留下來,老闆沒有180度改變,但卻能收斂一些blame and shame(責備和羞辱)的字眼,高管總算在日漸成長的樹下乘涼一段日子。
怕失敗離開戰場
我有幾個大原則,幫助別人考慮應否離職,首要是在工作裏的學習和成長機會,加上其他因素如待遇、企業文化契合(culture fit)及個人現實生活需求,作一個優先次序(prioritization)和取捨(trade-off)的理性考量。很多人都被當下的人事糾紛、個人觀感和情緒影響離職決定,掩蓋了更關鍵的志向和學習的考量。
最常見的是感到管理層給予的支持不足夠,加上主觀地以為外面的世界更美好,總有點坐不定的心情。一個中層經理雖是公司的明日之星,卻懷念之前一份老闆經常不在身旁、沒有人管的工作。現在於大機構多了hierarchy(層級)和辦公室政治,他感到窒息。
我跟他分析的過程裏,他不是不知道這兒的發展機會無限,不過,人事滋擾容易令他戰鬥力減弱,在軟弱泄氣時便會忘卻了優先考慮學習與成長。我也認識其老闆,乃高人也!我可做的,就是奮勉他重新聚焦在一個難求的老闆、一個讓自己綻放的舞台、無數的學習機會和寶貴的挑戰。換句話說,我勸他「死心」,別幻想外面有一個更好的地方,找到一個更好的老闆。他的心一旦定了下來,便能專心着手管理人事問題,珍惜面前的成長機會。
帶着學習型思維(growth mindset)考慮去留,對工作壓力、人事糾紛、老闆的高要求,便有不同判斷。有些人是因為逃避一個新挑戰而想離開戰場,如這個中層經理雖被老闆看好,但想到將要肩負重任,面對複雜的領域,如人事管理、營銷、策略思維,遂有望而卻步的猶豫。
我鼓勵他不怕失敗,學習擁抱挑戰,這並非陳腔濫調,其實是引導他不要走向fixed mindset(固定型思維),並鞏固其growth mindset的一面。
相關文章:辭職前的 7 個考慮 定去留
舒適圈「刁民」常罵老闆被辭退
另一邊廂,我看到一些人在舒適的工作裏變得不長進、自暴自棄,也有人自我膨脹,愈做愈「野蠻」,甚至變成一個「刁民」。
最經典的是一個高級經理喋喋不休地罵老闆如何不好,希望他消失。我聽出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決定不再給他過多的同理心和認同感。
我問:「你認為在這兒有沒有學習機會?」
他說:「有。其實我很喜歡這份工作,除了這個上司。」
我再問:「沒有了他,你這些工作機會還存在嗎?」
他承認說:「其實我現在的一切都是他創造出來的……唉,他說話其實也很有道理和創見,但我總覺反感,我們經常吵架,很累。我當他朋友又不是,當他是同事也不成……」
我翻着白眼,說:「當他是給你機會的好老闆,感激他是提拔你的伯樂,行不行?其實你都很誠實地說中要害,就是自己的不是。再這樣下去,你還是辭職吧!任你多能幹,沒有一個上司可以容忍你這種刁民下屬。」我真的烏鴉嘴,說完這話後幾個月,他被辭退了。他一直自以為公司沒有他不行,這次可算是一個重大打擊,希望他可覺醒。
情緒常「爆炸」不如「遞信」
我也很鼓勵另一類人辭職,就是當他們長期呈現情緒失控的問題。當我遇到一些情緒在幾秒內炸鍋,導致時常會錯意、曲解別人意思,而弄到滿城風雨的人,我都擔心他們是否burnout(工作透支)甚至精神健康出現狀况。
有一次,我跟一個長期情緒失控的朋友聊天時,戰戰兢兢、正襟危坐,生怕說錯了什麼事情會令他「跳線」,如前幾次見面般,無端端被他大罵一頓。這次,我希望只談天說地,不要刺激他。最後,他還是回到工作話題和不如意的人際關係。我只聽他愈說愈狠,目露兇光,又帶點被全世界欺凌的淒涼。
他情緒大起大落,我還是鼓起勇氣,跟他分析辭職的可能,不過點到即止。其實,我想勸他看心理學家,話到嘴邊又生吞下去了。
作為朋友也好、上司也好,確實很難勸一個情緒經常爆炸的人辭職休養,甚至尋求專業心理輔導,卻眼巴巴看着其情况不斷惡化。希望大家經常自我把脈,留意自己精神健康,及早尋找專業支援。
相關文章:辭職做「三好」 好來好去 瀟灑離場
生命不應被工作定義
工作並不定義我們在世上的意義,但很多人的生命卻任由工作主宰了而不自知。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人民,在後疫情時期重新審視工作性質、生活需求和人生意義,2021年的「大辭職潮」趨勢逐漸引致2022年的「大覺醒潮」趨勢,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無論你是為了生命覺醒,還是為了學習、志向、家庭,甚或受不了上司和同事而想離職,盡可能與上司坦誠相告離職原因,好聚好散。
■Profile
何靜瑩(Ada Ho),互聯網公司Paxxioneer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亦是企業教練,為多間跨國企業、非牟利機構及學校高管提供領袖培訓。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學士,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碩士。出版多部有關管理和領導書籍,包括《扮有料,只會死得更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靜瑩
編輯:林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