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GDP升7.8% 結束6季負增長 對外貿易成主要支撐

【明報專訊】政府統計處昨日公布今年首季經濟增長的預先估計數字,在低基數及貿易強勁之下,第一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升7.8%,結束自2019年第三季以來的連續6季負增長,遠勝市場預期的5%增幅,並創11年新高。不過,香港總商會認為經濟復蘇並不平均,市民未能感受到經濟正復蘇。有分析亦稱,失業率仍高企,加上疫情發展不明朗,單憑首季數據便說香港可全面復蘇是言之尚早。

增幅11年新高 主因疫下低基數

本港首季GDP按年增7.8%,增幅是2010年第一季以來最高,也是2019年下半年反修例運動以來再次錄得季度正增長,但高增長主因是去年同期本港GDP受疫情影響而跌9.1%,低基數效應推動按年增幅所致。

貿易強撐起經濟 消費微升仍低迷

從構成GDP的細項看,對外貿易表現強勁是支撐本港首季經濟的主要因素。出口及進口總額分別按年大升30.6%及23.3%;但全球繼續因疫情封鎖,服務輸出與服務輸入仍維持負增長,分別按年倒退8.7%及14.9%。

另一方面,農曆新年及政府於2月18日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帶動市民消費意欲,首季私人消費開支按年升1.6%,也是自2019年第三季以來再度錄得正增長。至於首季政府消費開支及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則分別升6.7%及4.5%。

政府發言人表示,香港經濟首季急速反彈,但經濟復蘇並不平均,且整體經濟活動仍低於衰退前水平,原因是疫情及社交距離要求繼續打擊個別經濟環節,特別是一些涉及面向消費者的活動;而旅遊業仍低迷。此外,私人消費開支僅輕微增長,原因是外訪旅遊嚴重受阻,以及季初受第四波疫情影響,勞工市場情况嚴峻亦影響消費氣氛。發言人又稱,由內地和美國帶動的環球經濟復蘇,短期內應有利香港的貨物出口;中美關係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其他風險因素亦值得關注。本地方面,若疫情繼續受控,營商及消費信心可望在今年較後時間更全面改善。

梁兆基:復蘇欠平衡 未來兩季難料

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認為,本港經濟重拾增長主因基數極低,貿易表現轉好則因去年首季全球經濟因疫情被迫停擺;而本地私人消費只有1.6%增長,反映經濟復蘇欠平衡,部分原因是社交距離措施仍然生效、邊境仍未重開,故市民未能感受到經濟正在復蘇。

梁兆基續稱,大部分本地企業仍未能受惠於出口增長,希望政府設法扶助本地企業,關鍵在於中港重啟邊境。他又稱,因應印度疫情大爆發,未來兩季仍難預測,「除非能夠實現群體免疫,否則經濟活動將難以重返疫情前水平」。ING銀行大中華首席經濟師彭藹嬈稱,疫情仍對經濟帶來挑戰,尤其高失業率仍反映真實的社會現狀,所以不應從一季的經濟數據就定義為本港經濟出現全面復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