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醫療儀器及設施保養維修檢討報告|醫管局擬加勘樓人手 料須增聘60至100名測量師 請人需時最少5年

【明報專訊】醫管局日前交代醫療儀器及設施保養維修檢討報告,包括建議成立建築專業團隊及增加人手,長遠達至由內部員工負責樓宇勘察。據悉,礙於增聘人手須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料最快下個財政年度才能開位,短期內將先用科技監察。醫管局策略及發展總監程偉權昨(8日)稱,增聘只是其中一環,冀從整體架構組成及善用科技等方面改善。醫管局大會前成員、資深屋宇測量師林濬認為,科技不能取代具經驗的測量師驗樓,推算局方須增聘60至100名測量師,憑經驗推算請人需時最少5年。

相關文章:公院安全事故檢討|醫學工程人員人手倡翻倍 長遠由內部人員負責驗樓 無時間表未提如何吸才 議員對成效有保留

醫管局現設740名「設施管理人員」,程偉權昨於港台《千禧年代》稱,人員負責局方設施日常維修、更換大型機組及維修升降機等,日後須增聘人手方能承擔樓宇勘察,將設過渡期逐步加人,人手目標仍待評估,將參考外判商所需人力推算。

委會估算需加過百人 下年度始可申請開位

消息稱,檢討委員會估算醫管局樓宇勘察團隊最少需過百人,惟增人涉額外財政撥款,需與局內各部門競爭,以往一貫是優先開設臨牀醫護職位,預計須待下年度財政預算案方可申請撥款,每年逐步加位。引入科技方面,消息稱部分聯網已有類似計劃,料可短期內實行,預計現有撥款足以應付開支。至於目前醫管局樓宇勘察定為3年一檢,報告建議按風險加密,最高危須最少半年一檢,消息稱醫管局暫定所有樓宇盡量3年內一檢。

林濬向本報稱,現時740名設施管理人員「文書水電都包」,工作包括醫療儀器外所有維修保養,並非全部人具樓宇勘察資格。他以一幢逾10層、約400張病牀的中小型醫院為例,一般需時4至5周勘察,團隊需一名資深測量師、4至5名測量師及多名支援人員;他稱每個聯網現有2至3名測量師、即合計僅約20人,估計須增聘最少3至5倍人手。他贊同委員會建議加強訓練現有人員,日後亦可安排非測量師作支援人員。

相關文章:公院安全事故檢討|倡公院最少3年一檢 舊設施一年一檢 引科技協助驗樓 監管勘察員工資歷

短期先用科技監察 測量師:不能取代專業人手

科技監察方面,曾出席委員會會議提供意見的測量師學會建築測量組發言人何鉅業建議,於高風險位置加裝濕度感應器,體積如一塊較大的藥水膠布,並建立樓宇「病歷」數據庫作大數據分析,另可引入手提檢測工具方便測量師實地勘察,不過他稱本港少用感應系統,且醫管局樓宇數目多,需時按風險逐步加裝。

林濬認同要善用科技,惟「不能處處即使乾也好濕也好每100呎放一個(監察)儀器」,否則成本昂貴,強調科技不能取代專業、具經驗人員驗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