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網上社工隊善用社交平台 「線上圍爐」與年輕人接通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當前,一群社工如常「執仔」,游走於他們視為的「第19區」,經營Instagram(IG)、在連登討論區和交友App等接觸流連網絡的青年。這支網上社工隊成立3年多,不時在連登出帖,在第五波疫情,話題也變為「疫情下喺屋企有咩做」。成員之一楊麗麗稱,部分青年受疫情影響情緒轉差,憂慮染疫後被家人責備,亦無法與朋友相聚而無從宣泄。團隊近日辦更多線上圍爐小組、頻頻出IG直播等,儘管疫情令社交距離受限,他們仍盼在網絡與青年接通。

網上社工楊麗麗(左)、黃浩馳(中)平日以團隊名義「一微^_^米戰隊」於連登討論區出帖,從日常話題拉近與年輕人關係,最近一帖主題是「一人一件搭交通工具遇到嘅趣事或者騎尼(呢)事」。右為團隊所屬的香港青少年服務處的社會服務協調總監周裔智。(楊柏賢攝)
網上社工楊麗麗(左)、黃浩馳(中)平日以團隊名義「一微^_^米戰隊」於連登討論區出帖,從日常話題拉近與年輕人關係,最近一帖主題是「一人一件搭交通工具遇到嘅趣事或者騎尼(呢)事」。右為團隊所屬的香港青少年服務處的社會服務協調總監周裔智。(楊柏賢攝)

成立3年多 連登出帖盼惹共鳴

楊麗麗是香港青少年服務處一微^_^米網上青年支援隊」社工,微米等於厘米的一萬分之一,她說希望在如此微小距離起步,逐點與網民建立關係。

成立3年多來,他們會以團隊名義於連登出帖,如「一人一句歌詞表達你𠵱家嘅心情」、「拍拖遇過啲咩感情樽頸位?」等日常話題。楊指帖文主題與其他網民的帖無異,想與年輕人有共鳴、建立關係,不想刻意標榜社工身分,免令人覺得「有社工駐守」。

另一團隊成員、社工黃浩馳說,表面是social talk的帖文如「一人一個最有回憶的嘢」,「最後都會遇到年輕人想傾」,有人憶起家庭關係、有人懷念逝者,之後進一步向他們傾訴心事。不過,他們的社工身分亦曾被網民誤解,質疑是「社畜」、「同人傾偈就有糧出」,對此兩人一笑置之,又笑言可趁機介紹其支援服務。團隊亦會留意高危帖文,會關心「巴打無事嘛」,會留聯絡方法以備再聯繫。

相關文章:新秀社工與服務對象順逆同行 創新思維靈活應對工作挑戰

在交友App以社工身分交流 最年輕網民13歲

團隊7名社工分散於不同平台,黃浩馳就在交友App Heymandi上表明網上社工身分歡迎交流,雖是交友App,但有人對網上社工感到好奇,主動match(配對)他聊天,更多人談及的是兩性關係話題,「分手不開心、交不到對象,有時又會提到學業問題」,他接觸過的網民年紀最小只有13歲。另有團隊成員主力透過電競平台、覆IG信息等,接觸不同組群的年輕人。

他們在前線觀察,年輕人普遍面對的問題仍大多圍繞家庭、前程,只是他們應對、求助方式不同了。楊麗麗稱現時人人機不離手,方便了,人同人關係卻因而疏離了,子女在家都在玩電話,不向身旁父母打開話匣子。黃浩馳認為,學業壓力沉重,社會奉行精英主義氣氛比以往更強烈,有年輕人說「讀不到大學就完全無用,人生沒有價值」,他試過向家長解釋,家長卻難接受兒子沒升讀大學。

相關文章:年輕世代置業者減至7% 供滿樓需不吃喝21年

疫下定期IG直播 與年輕人保持連繫

團隊以往舉辦的實體興趣活動、面對面輔導,讓網上交流轉化成更深入會面,有需要時作轉介,不過第五波疫情爆發後,實體活動暫停,唯有定期IG直播、做網上興趣活動、線上圍爐小組,善用原有渠道,保持與年輕人連繫。

楊麗麗說,缺少見面機會,只靠網上信息來回溝通及慰問,「不多不少都有影響」,有時受限於通訊軟件的文字溝通,會被已讀不回,也不知道對方表情反映的最真實感受,但仍希望透過文字、Emoji(表情符號)連繫,讓青年知道有需要時,他們已經在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