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本地口罩】港高峰百間口罩廠 現餘20多家 業界開發醫療級產品 拓內地及海外市場 盼加強科研發展

【明報專訊】前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本港一度口罩短缺,市面「一罩難求」,其後多間企業在港設置口罩廠房,隨着全球以及本港防疫政策放寬,本港口罩廠或面臨需求減少問題。香港口罩及防疫設備協會主席胡翠婷向本報表示,該會做的業界問卷調查顯示,生產線規模頭10名的口罩廠均表示,對未來3至5年營運有信心。現時在荃灣設廠、每日可生產20萬片口罩的本地生產商之一「SAVEWO救世」稱,為應對未來市民對口罩需求或減少,擬專攻醫療專業市場,開發醫療級別口罩,以維持長期業務發展。

「SAVEWO救世」今年及去年先後開發兩款醫療級別口罩,分別達到內地醫護呼吸器「GB19083」2級及3級標準,前者獲本港部分公營醫院採用。公司行政總裁丁圳(左)表示,開發醫療級口罩業務因產品「疫情前已有需求」,稱疫情消退後公司仍能繼續生存。(賴俊傑攝)
「SAVEWO救世」今年及去年先後開發兩款醫療級別口罩,分別達到內地醫護呼吸器「GB19083」2級及3級標準,前者獲本港部分公營醫院採用。公司行政總裁丁圳(左)表示,開發醫療級口罩業務因產品「疫情前已有需求」,稱疫情消退後公司仍能繼續生存。(賴俊傑攝)

明報記者 鄭律銘

料今年營業額達3億 現有員工300名

SAVEWO救世前年4月成立,3年間總投資逾5000萬元建立生產線及發展業務、現有300名員工,今年截至9月營業額2億元,預計今年全年營業額可達3億。公司行政總裁丁圳表示,今年及去年先後開發兩款醫療級別口罩,分別達到內地醫護呼吸器「GB19083」2級及3級標準,即過濾率要達到99%及99.97%。

丁表示,開發醫療級口罩業務是由於產品「新冠疫情前已有需求」,即使疫情消退,仍能繼續生存。他以生產N95級別的國際知名品牌為例,該品牌在全球市場銷售的口罩達數十億計,市場龐大,認為只要取得其中1%的市佔率,亦有助維持廠房經營。為研發醫療級別口罩,丁與研發團隊在設計方面花大量時間包括研究材料科學,他形容「口罩氣密度是最難以突破」,最終決定採用PVC(聚氯乙烯)塑膠製成的發泡膠,平衡舒適度及氣密度的要求。

相關文章:【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基層醫療名冊】基層醫療名冊擬設分級制 家庭醫學專科處理複雜病人收費料較高 研究承認社區行醫經驗及提供另類考試授專科資格

疫情礙獲美認證 轉投內地歐盟

研發過程中,丁表示還要面對認證問題。他解釋,現時N95級別口罩依賴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標準,要取得認證,需當地人員來港到廠房視察,但對方以疫情為由拒絕來港,影響開發進度。丁圳其後與團隊轉而申請包括內地、歐盟等口罩認證要求,其中一款達到內地醫護呼吸器「GB19083」2級及歐盟FFP2級別的產品,已供應本港部分公立醫院使用。

聘60研發類人員 AI研究員移民 嘆留人才很難

丁圳又表示,現時廠內有約60人屬研發類人員,包括物料研發、生產線智能化、負責開發產品原型批量生產的技術等,迪拜政府、美國及新加坡亦有企業正與他們洽商,在當地設廠。口罩生產線加入自動化及人工智能,例如人工智能系統經輸入大量圖像訓練後,能辨識口罩布料的微細破損或雜質,並將質量有問題口罩自動扔出生產線外。

丁表示,有關智能系統在維持公司產品質素起關鍵作用,但「很遺憾地、負責研發這個系統的員工已移民」。他形容「留人才」很難,同時現有不少學生在大學讀理科及工程學系,但沒有投身科研行業,建議政府可推出措施配對大學及企業合作,「希望可以將大學的人才落地」,以助企業吸納人才。

相關文章:【2023年香港經濟及商業前景調查】澳洲會計師公會:人才短缺成港企最大挑戰 三成會計師預期企業將增聘人手 近五成料明年加薪

6國際級檢測機構駐港 胡:港口罩生產享負盛名

胡翠婷表示,本港2020年起一度有100間口罩廠,廠房數量去年減半,至今年底剩下約20多家口罩廠共50多條生產線,相信廠房數字已穩定。本港防疫政策正逐步放寬,未來或毋須再強制公共場合佩戴口罩,惟胡認為即使口罩令取消,本港市民對口罩仍有需求,並可發展內地及海外市場。

胡翠婷表示,本港在疫情前並無機構為口罩提供認證服務,疫情期間6間可檢測口罩產品的國際檢測機構在港設立檢測本港口罩商品,促進本地口罩的品質發展,「其他地方例如台灣等,亦會把口罩寄到本港接受檢測」。她形容,本港口罩生產已達到國際標準,「在國際上享負盛名」,預料即使本港口罩日後需求下降,本港口罩仍可改為銷往內地及海外。

部分廠早籌謀 研售醫療衛生用品

她舉例,主題樂園、國際知名時裝品牌或卡通人物設計公司等,在港推出口罩時會採用本港口罩廠,代理商須將口罩樣本寄到總公司檢視品質,而外地公司會了解到本港口罩與外地質量的差別,因而繼續選購本港生產的口罩供應當地。

胡翠婷有信心本港即使日後沒有口罩令,市民對口罩仍有需求,提到2003年SARS疫情後,港人仍保留不少衛生習慣。她稱,本港部分口罩廠房早於去年對口罩需求減少時已有預備,部分廠商有同時銷售空氣過濾網、潔手液、消毒噴霧等,或與科研機構合作生產可檢測婦科疾病的衛生巾,以維持業務發展。

相關文章:【遠程醫療科技】港大伙本地初創研發遠程醫療管理平台 結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 助醫護更全面掌握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