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大灣區創業】港星御用攝影師轉戰美食圈 廣州設工作室下廚煮家宴

【明報專訊】曾將絕代風華攝入快門,如今則樂於擺弄鍋碗瓢盆。過去身邊巨星璀璨,現時最愛下廚煮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見證香港影視娛樂巔峰的著名攝影師蔣家驊,已從攝影圈淡出,近年轉投美食界,更為好友親自下廚煮家宴,「最緊要開心」。

香港攝影師蔣家驊淡出攝影圈,轉投美食界。(林迎攝)
香港攝影師蔣家驊淡出攝影圈,轉投美食界。(林迎攝)

明報記者 林迎

80年代回流感港落後 自立門戶揚名

蔣家驊位於廣州海珠區的工作室「myspace」3月18日開幕,當天捧場的都是知己好友,還有梁朝偉、張曼玉、梅艷芳、劉嘉玲、章子怡、李嘉欣——這些昔日他合作過的明星照片掛在牆上,講述主人「威水史」。每次憶起照片背後的故事,蔣家驊就滔滔不絕:「Maggie(張曼玉)剛剛選完港姐時我就開始拍她,合作了十幾年。」「當年我影李嘉欣的時候,她還是『𡃁妹』。」「林青霞有什麼都找我去拍,最後也成了朋友。」

蔣家驊常突破傳統,例如拍攝街頭抽煙的張曼玉,一反「玉女」形象。(受訪者提供)
蔣家驊常突破傳統,例如拍攝街頭抽煙的張曼玉,一反「玉女」形象。(受訪者提供)

1987年,在法國讀完平面攝影的蔣家驊回港,發現商業攝影雖然發展蓬勃,但風格單一,創意欠奉。「當時感覺香港好落後,10個攝影師有9個半都在工作室裏影明星,大家打同樣的燈、做類似的事。」在時尚之都起步的他,既沒找到想「跟」的攝影大師,也沒合適工作室,決定「自立門戶」。

相關文章:用鏡頭記錄城市光影 獲獎業餘攝影師:最愛逛舊工業區

為《號外》雜誌拍攝封面 由此踏進娛樂圈

一個偶然機會,蔣家驊由朋友推薦到藝術雜誌《號外》面試,對方十分欣賞他的風格,當場決定讓他操刀拍攝封面。「《號外》雜誌在視覺藝術界好緊要,你做得兩期封面,全香港都識得你。」而當時很多雜誌都以知名演員做封面,蔣家驊亦由此踏進娛樂圈,因拍攝明星而知名,1990年代更出任港姐評判,風頭無兩。

蔣家驊鏡頭下的楊紫瓊。(受訪者提供)
蔣家驊鏡頭下的楊紫瓊。(受訪者提供)

「在一個空間裏、打個『世界光』(均勻佈光),化很靚的妝,擺幾個固定甫士、微笑——你睇番以前啲相,會覺得『好娘』。」蔣對當年「流水線」式的明星照十分不滿,認為攝影師一定要有自己風格。他總是約明星到街上、到海邊,讓他們自由發揮,展現更自然、生活化的時尚一面,其作品脫穎而出,大獲好評。

蔣說,若明星認可某個攝影師,就會長期合作,因雙方彼此信賴,更能發揮「氣場」,「如果明星與攝影師不熟悉,佢擺乜你就影乜,不會為配合你而專程做某些『感覺』出來」。1989年,梅艷芳在巴西為唱片《In Brazil》拍攝封面,正是蔣家驊操刀。「以前影菲林,無人知會影成點,全靠攝影師現場把握。」蔣笑說,「影了幾百筒,要帶回香港冲完才知行不行,不行也沒有辦法重拍。所以出國這種重要的job(工作),只會交給熟悉的攝影師。」

蔣家驊拍攝的梅艷芳。(受訪者提供)
蔣家驊拍攝的梅艷芳。(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舞台攝影師 捕捉瞬間的故事 策展人:讓觀眾明白舞台的想像力

千禧後北移 對攝影圈心淡移情弄饌

從千禧年起,蔣家驊工作重心逐漸北移,2005年與廣州太太結婚,後更將香港的工作室結束,「我想,這都是命運安排」。隨着對攝影圈心淡,原本是私人興趣的美食慢慢在生活佔據更多位置。他說早年也曾投資餐廳,不過對運營不太有心得,交過不少「學費」。他的餐廳往往主打「自家研發」菜式,例如融合上海菜、法國菜、非洲菜的風格,呼應他原籍上海、法國留學、非洲拍攝的歷程,「新加坡、泰國、意大利菜我也煮,我認為美食是無國界的」。

蔣家驊還原母親過去常做的上海熏魚,哥哥蔣家駿也讚不絕口。(林迎攝)
蔣家驊還原母親過去常做的上海熏魚,哥哥蔣家駿也讚不絕口。(林迎攝)

在他看來,研發菜式與攝影都是創作,既好玩又有商機:他可以做高端私人廚房設計顧問,與廚櫃、電器公司合作,「煮什麼菜要用什麼煲、什麼爐,怎麼用收納空間最合適,當中又如何體現生活美學,這我很清楚」。

相關文章:烹飪導師VS廚師 工作模式大不同?行內人教路:6大烹飪導師增值貼士

做攝影「沒什麼朋友」 入美食圈廣結人脈

「我做高端攝影時身邊沒什麼朋友,但加入美食圈後,識了很多各行各業的朋友,當你煮得一手好菜,大家都想嘗試一下。」蔣家驊說,現在煮食令他快樂,他計劃每月在myspace主辦「家驊家宴」,由他親自下廚,既可作為朋友談天說地的聚腳點,亦可承辦高級私人聚會。

「現在只會選自己喜歡的事來做,還好我喜歡的事太多了。」蔣家驊說。

20年前北上「水土不服」 幸遇投契拍檔

「我覺得攝影師不能在同一個地方。」myspace並非蔣家驊在廣州首間工作室,2001年攝影事業巔峰時,他應朋友之邀北上廣州發展。但彼時的廣州就像他剛回流時的香港,時裝攝影還在起步階段,做慣批發出口的服裝廠老闆並未樹立起真正的品牌意識,加上內地做生意要「搞關係」,令他難以適應,「總之很不開心,買了很多教訓」。

直至第二年,蔣家驊遇上時任奧美廣州創意總監招嘉寧,雙方一拍即合。招嘉寧也是香港人,曾在台灣工作,為蔣介紹不少大客。招嘉寧對記者說,欣賞蔣家驊有時裝觸覺、又能和演員溝通,故一合作就超過10年,「有些人的風格深藏在內心深處。創作就像與心靈對話,而普通的攝影師只懂複製他人,也沒有把攝影放在『心』上」。

招嘉寧稱,到納米比亞海岸拍攝船舶殘骸是他的創意。(林迎攝)
招嘉寧稱,到納米比亞海岸拍攝船舶殘骸是他的創意。(林迎攝)

相關文章:【大灣區創業。深圳前海夢工場北區開園】創業空間增兩倍 重點建「四中心一街區」 專門服務港人

非洲沙漠驅車4日尋景 創意化成真

招嘉寧稱,過去企業常赴海外拍宣傳照,「意大利品牌就要有意大利風情,你不能在攝影棚中生造出來,但你一去到西西里,那街道、那建築,它就在那裏」。他指着一幅掛在myspace當眼處的照片說,「這其實是我的創意,他(蔣家驊)使其成真了」。那張照片攝於2012年,當年流行瑪雅人「世界末日」傳說,照片便以此為主題,由蔣、招帶隊遠赴非洲納米比亞「骷髏海岸」尋找船舶殘骸作背景,「在沙漠裏,我們坐了4日吉普車才找到」。蔣家驊憶述,整個隊伍有七八輛吉普車,拍攝了整整10天。

蔣家驊說,遇到招嘉寧後,才獲得攝影師的最大滿足感,「不是說要掙多少錢,如果說掙錢,我在香港也掙得很順。但一個攝影師想要的是有作品傳世,給這個時代留下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