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我們做一些沉悶和困難的事情時,需要專注力來維持集中。如果專注力不足,可以有幾方面的表現。面對一些困難的事情時,可能根本連開始也開始不了,一直拖延;或者,雖然開始了,但很快便覺得沉悶,因而容易放棄、半途而廢。半途而廢可以發生在眼前當下的工作,例如開始工作了一會便去看手機,然後拖到半夜才趕着完成。半途而廢亦可以發生在一些宏觀的層面上,例如開始一份新工作,一開頭因為熱誠和新鮮感蓋過了困難和沉悶的感覺而暫時安穩,但過了一段時間後,當工作上的困難浮現而對專注力的要求愈來愈高時,便出現想轉工的念頭。因此,有些人不停轉換工作,亦可能是專注力出現問題。
誤以為懶惰、性格問題
我們的專注力和事情對專注力的要求是一個平衡。如果一個人專注力不太好,但這段時間可以在家工作,沒有那麼忙碌,即使專注力不好,影響也會較小。如果事情對他來說很有趣,例如打電子遊戲,亦較少會半途放棄。如果工作本身比較活動型、不沉悶,即使是專注力不好的人,困難亦會較小。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專注力不足」,要看看覺得沉悶、半途而廢的情况是否在不同工作、不同生活層面上反覆出現,而不止在某一份工作上出現。
「專注力不足」患者從年少開始專注力便出現問題,因此有時患者父母甚至自己會以為只是懶惰、性格問題,而沒有察覺是專注力不足。專注力愈差,便愈早在學業上出現問題,但亦有部分患者在踏足社會工作後才發現專注力影響工作表現而求醫。值得一提,如果專注力在某段時間才轉差,便要留意有沒有其他精神科情况,例如焦慮症、抑鬱症等問題影響了專注力。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