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8年起,政府規定任何預算超過3000萬元的工務工程項目須採用「建築信息模擬」(BIM)技術。中國建築建築信息總監吳志威表示,公司旗下20多個地盤項目採用不同程度的BIM技術,包括製作數碼立體模型、模擬建築過程等,最新於長沙灣的地盤項目中,更將BIM技術結合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驗收預製組件。吳志威認為,BIM技術的應用深度需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冀未來普及應用,分判商參與將模型由項目施工階段流傳至後期保養維修階段。
明報記者 林穎茵
冀更普及 由施工應用至保養維修
「起樓」除了建造樓宇,還包括「風火水電」工程,各分判商以往按自己專業畫平面圖,設計水喉、機電等走線,其後各部分的負責人於「夾圖會議」中,從一張張平面圖中幻想其立體模樣,檢視設計。
「圖紙散修修,很零碎,容易出錯。」吳志威說,沿用多年的平面圖未能解決容易出錯的問題,「以前出錯就拆掉重建,但現時建材、人工成本愈來愈高,不能負擔出錯引起的開支」,故有必要引入更多資訊科技。例如BIM技術可結合不同分判商的圖紙,製作單一數碼立體模型,以其為準,「可預見水喉會否撞牆撞門、與其他結構重疊等」,降低出錯風險。
樓梯不符法例 施工前及時發現
加入中建5個月、畢業於理大建築工程及管理學系的見習工程師曾瀚浲,現時在中建長沙灣地盤中負責製作BIM模型,他舉例,自己將平面圖轉換成立體模型後,發現其中一條樓梯淨空不足,「樓梯愈上天花愈矮」,不符法例要求,遂在施工前向顧問反映。
8月設培訓中心 目標「全民BIM」
「我們的口號是『全民皆BIM』。」中國建築建築信息總監吳志威表示,中建今年8月成立BIM中心,至今培訓240多人,目標兩年內培訓公司八成工程相關人員應用建築信息模型,增加應用BIM的深度,冀由以往的圖紙立體化,做到模擬建築過程、準確估算工料及項目造價等。
他說,政府自兩年前起要求3000萬元以上的工務工程項目必須採用BIM,亦有愈來愈多私人發展商、業主在工程項目要求應用BIM,認為此技術是大勢所趨,有必要培訓員工。
中建的BIM培訓計劃分兩階段,員工先完成2至4天的基礎入門培訓,之後可參與6個月的實際BIM應用跟進計劃,協助其在工作上應用BIM。
課程亦按員工的專業領域及資歷分5個類別,包括學習運用軟件建模、以BIM軟件主持會議、運用模型數據執行測量和估算項目成本等。
曾瀚浲加入中建5個月,他說大學課程只教授BIM的概念及理論,工程實務仍沿用圖紙教學。他認為,中建的BIM培訓令他增加實戰經驗,並可利用知識協助日常工作,預見及解決工程問題。
中建又開發出結合AR的BIM應用,以平板電腦上的鏡頭拍攝預製件,軟件會於畫面中將其原本的設計重疊,讓工程師檢視實物大小、配件位置,以作驗收。